來源 | 本文刊于《教育家》12月刊第4期,原标題《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》
作者 | 陳子季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(chéng)人教育司司長
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曆史、實踐和理論的統一,也是我國經濟社會今後一個發展階段的主題。職業教育與經濟聯系緊密,必須圍繞這個主題,應勢而謀、因勢而動、順勢而爲,奮力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。
應勢而謀就(jiù)是要從“大變局”中看準“大趨勢”。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,必須著(zhe)眼當今世界的“大變局”,科學預判未來的“大趨勢”。
“大變局”對職業教育提出新要求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,“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”。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,世界經濟重心正在加快“自西向(xiàng)東”位移,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塑世界,綜合國力的競争更加激烈。立足新發展階段,貫徹新發展理念,構建新發展格局,推動高質量發展,開啓全面(miàn)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,需要大批拔尖創新人才,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能(néng)人才,把先進的技術設備轉化爲生産力。
“大趨勢”是對職業教育層次結構重心上移的預判。一是随著(zhe)人工智能(néng)的興起(qǐ)和運用,産業智能(néng)化水平不斷提升,産業結構出現高級化和融合趨勢,調整職業教育層次結構和專業結構成(chéng)爲必然。二是由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,學曆教育結構重心上移,擴大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已成(chéng)爲剛需。三是從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來看,以高等職業教育爲主將(jiāng)成(chéng)爲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(xiàng)和結果。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,必須适應層次結構重心上移的“大趨勢”,加快推進勞動密集型産業向(xiàng)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産業轉型,助力制造強國、質量強國建設。
因勢而動就(jiù)是要把“大有可爲”的期盼變成(chéng)“大有作爲”的生動實踐。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,要搶抓“大有可爲”的曆史機遇,正視“大有空間”的現實差距,努力在新時代“大有作爲”。
“大有可爲”是因爲在全面(miàn)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,職業教育肩負著(zhe)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(néng)人才、能(néng)工巧匠、大國工匠的重大任務,肩負著(zhe)促進教育公平、提高大衆就(jiù)業創業能(néng)力、增強緻富本領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大使命,肩負著(zhe)爲不同社會群體提供個性化、多樣化成(chéng)長成(chéng)才路徑的重大職責。
“大有空間”是因爲國家層面(miàn)上,職業教育頂層設計不健全、管理體制不順暢,制度完善和體系構建還有很大空間;社會層面(miàn)上,對職業教育仍存偏見,技術技能(néng)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有待提高,改善職業教育外部環境還有很大空間;地方層面(miàn)上,職業教育深度融入區域發展自覺性不足,培養地方“留得住、用得上”的人才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還有很大空間;學校層面(miàn)上,部分職業學校同企業、産業結合不緊密、辦學特色不鮮明,提高辦學水平、提升教學質量還有很大空間。
順勢而爲就(jiù)是要以“大改革”促進“大發展”。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,要以“大改革”促進“大發展”。
“大改革”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策略。當前是職業教育提質培優、增值賦能(néng)的關鍵期,我們既要從“大變局”中看準“大趨勢”,又要把“大有可爲”的期盼變成(chéng)“大有作爲”的生動實踐,全面(miàn)實施職業教育“1234”戰略,“1”是重塑職業教育新生态的總目标;“2”是提高質量、改善形象兩項任務;“3”是發揮政府、學校、市場三大主體作用;“4”是實施好(hǎo)增強吸引力、提升軟實力、提高硬實力、擴大影響力四條路徑。
“大發展”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抓手。從政治上看職業教育,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根本遵循;從民生上抓職業教育,著(zhe)力解決人民群衆“急難愁盼”的職業教育問題,讓職業教育變得更有溫度;在世界格局中謀劃職業教育,把中國發展職業教育的實踐經驗上升爲制度模式,提供職業教育的“中國方案”;從機制方法上凝心聚力、攻堅克難,錨定當前現實緊迫的問題,疏堵點、破難點、補斷點,一點點突破、一步步前進,切實提升職業教育軟實力、硬實力、吸引力和影響力,充分發揮政府、學校、市場三大主體作用,集中攻克“提高質量、改善形象”兩項硬任務,奮力實現重塑職業教育新生态的總目标。
百年恰是風華正茂。面(miàn)向(xiàng)未來,我們要推進部委統籌、司局協同、央地聯動,平衡好(hǎo)國家、市場和個人需求的關系,同心、同向(xiàng)、同行,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,在全面(miàn)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體現新擔當、實現新突破、展現新作爲。
分享上面(miàn)的二維碼給朋友,即可直達此頁!